|
独立制片人:马占东马占冬简介 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平面设计师。2001年开始独立拍摄、制作纪录片。 2006年成立“图•谋”工作室,致力于纪录片拍摄、平面设计、影像与声音互动。 先后拍摄制作纪录长片、短片十余部,作品分别在德国、荷兰、冰岛和国内影展展出、放映。 长片《五月一天》获香港华语纪录片电影节2011最佳纪录片奖。 2009年受法国艺术电影台(ARTE)采访。 現生活、工作于成都。 参展: 2003 《映像 .映像》摄影展,群展,成都 2009 德国《中国时间》中国独立电影5城市巡展,汉堡 2010 《频率:frequency》现场艺术第一回,群展,成都 2011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特别展映单元,昆明 入选Sundance-CNEX纪录片工作坊,北京 2011华语纪录片电影节,获长片组最佳影片奖,香港 造影青春:第五届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重庆 2012 入选第二届华人纪录片大会,台北 灵感到质感 ——2012,转媒体时尚艺术展,上海 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韩国 作品收藏: 作品《五月一天》《海石湾》 香港中文大学收藏 展映影片及简介: 1、《海石湾》——三线二代人老赵的故事:面对曾经的理想与现实困境,老赵在春节前面临的无奈选择。三线人的命运如早已凋零的工厂一样被国家遗忘,个人的局限与现实制约,个体在轰轰烈烈的中国城市化的变革中被彻底淹没。 2、《五月一天》——5•12 四川大地地震中北川一家人的命运改变。国家与个体、地区与组织、灾难与人性的失衡与对应。当缅怀变成庆典,遗忘代替良知。对活着的现实中的个体,生活将如何、怎样继续?在宏大的主流视角外, 众多的“被忽视”的个体,“顽强生存”的意义,只是活着的必然选折。眼泪与口号,荣耀与悲情,都是另外一场表演。如果我们要赞美崇高,就得先正视我们自身的卑劣。失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永远属于未来。个体的苦难经历也是国家的灾难历史。 3、《江•城》——记忆的中断,家园的消失。何以永恒,什么是故乡?百年的生活方式瞬间消失,在“发展”这必然而不可抗的洪流中,是人定胜天,还是国家意志。 我们相信明天更美好,且只挣朝夕! 4、《北京•台北》——两个城市日常生活对话,同一年同一天,每隔一小时,随机记录两个城市(人)的日常生活,熟悉与陌生,相似与差异。同宗还是他国? 人们在日常状态,消除意识形态后,生活,美好的生活能否大于政治? 5.《阿芙蓉》——缅甸金三角最后一季的鸦片种植及后鸦片时代当地烟民的生存状态。 本片关注两个家庭在禁毒后的生活变迁。一个被遗忘的民族,一个被边缘化的地缘政体。“罪恶”的世代轮回,普通大众的艰辛挣扎,生存是唯一理由。在禁毒这一世纪承诺的背后,人道主义的缺失,“国家”概念只是一个虚构的现实,政治博弈下,个体悲剧性的自生自灭。 6、《人民•公园》——借用公共空间里的狂欢,并置了权威的声音。严肃的上层建筑对应的低层欢娱。相互解构。 生活远比纪录片真实——纪录者马占冬 文/孙晓筠 能不能称自己是独立影像制作人,马占冬很迟疑。 拍纪录片,这是在马占冬2001年拥有自己的DV之前就决定的。至今,他也没有尝试过其它任何一种影像形式——记录别人的生活,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 对生活本身的热情导致了马占冬只在这一条路上走,走得并不轻松,但感觉很爽。“没有做所谓的影像艺术,是个性决定的。”他说,“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社会学的特质,而并非一次艺术创作。”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从2001年开始拍第一个镜头到现在,马占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品”。 “按纪录片的性质来看,一两年拍摄一部片子,是很平常的。”在他看来,纪录片的力量就来自时间。“重要的是你拍了什么,拍到了什么。” 第一步走得很自然,他选择了记录他自己的青春。《海石湾》是马占冬的DV机拍的第一部纪录片,因为选择了自己出生成长并度过人生最重要的青年时光的地点与拍摄对象,这一部在技术上有着明显缺陷的纪录片反而拥有最从容的气质,缩短了拍摄时间,也成功地回避了纪录片的“闯入痕迹”。 在这以后,马占冬尝试了一部很有些失控的纪录片《阿培》,以自己的镜头记录一个凉山州的彝族歌者。 与职业的纪录片导演不一样,马占冬一直都在“工作的间隙”拍纪录片——在不同的广告公司做平面设计的工作,为自己尽可能地赚到拍摄所需的经费。在这样的状态下,2005年冬天,他进入缅甸佤邦记录“最后一季罂栗花”。此后,他又分别于2006年、2007年再次进入佤邦,对于这片向全世界承诺禁种地区的“后鸦片时代”进行记录。不过他的兴趣在于禁种前后当地普通“烟农”的生活状况,这符合他对纪录片的定义与要求。他甚至没有给这部依然持续在拍的纪录片取一个一看就明白的名字,而是选取了对鸦片的古称“阿芙蓉”为记录“金三角”这个令人有无限遐想的纪录片的片名。 2007年夏天,马占冬尝试在同一时间完成两个纪录片的拍摄的可能性。在奔走于兰州、重庆、贵州、吉林等“三线工厂”记录这段曾经轰轰烈烈,如今已经被遗忘的历史的同时,他选取了几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广场,用这一个特殊的“集体性夜生活”的“大串烧”,呈现一种令人惊异的现实感。 “生活远比纪录片丰富、真实。对当下自己生活近距离关注的缺失,使纪录片类型单一。我不想记录‘稀奇古怪’的现实。此时此地,我希望能反照‘我们的’生活。”马占冬努力实现“记录自己与之存在的当下”的希望,这使他把下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对象锁定为一位重庆女人,《陈嬢嬢》也是他第一次关注女性,关注与之相近生活状态的城市生活。 不过这次拍摄因地震而中断了。快拍了一年的片子《五月的那一天》会有关机的那一刻,在重大灾难之后,马占冬还是会回到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中去。 “开机,直到现实无光”这是马占冬现在MSN的签名,到目前为止,他依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片。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拥有的也许只是满箱素材。但记录本身,已经是他和他的拍摄对象存在的意义。 马占冬 2001年开始独立拍摄、制作记录片,记录长片作品6部:《海石湾》、《阿培》、《阿芙蓉》、《三线》、《陈嬢嬢》、《五月的那一天》,短片作品2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