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斯坦尼康处理方式演化,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生涯时间:2015-04-04 本文追溯从《赌城纵横》(1996)到《血色将至》(2007)共五部影片摄影手法的变化历程,讨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下简称PTA)是否已经摒弃了那些华丽的东西。 在思考《大师》是如何区别于PTA早期作品时,我发现最显著的不同是摄影机的运动和展现。我相信会有人分析后发现,这部影片在多达一半的时间里,几乎都是特写镜头,而很少有镜头的运动。 这跟他《不羁夜》和《木兰花》那种充斥着眼花缭乱的斯坦尼康镜头的炮轰时期不同。但是通过观察他电影生涯中的每一部电影,可以总结出PTA电影手法的演变。这篇文章审视了PTA之前5部作品中的一种标志性的跟拍镜头,展示了(5个段落中的)每一处是怎样体现他的摄影手法的,涵盖了从他早期电影的花哨,到(后来)比较精细的“重构图,轻运动”的方法。 虽然《大师》里也有在百货商店的一些旋涡式的跟拍,而且后来还有一些直线型侧面跟拍,来展现那段摩托车狂飙的兴奋感,但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入镜头和反打镜头的室内戏。看起来PTA的摄像风格跟斯科塞斯,奥特曼,甚至是库布里克(PTA经常被拿来跟这几个人比较)的相同点,已经不像跟乔纳森•戴米的那么多了。其实,PTA在《不羁夜》的DVD评论音轨里,表达了自己深受戴米的风格影响,不过戴米本人倒是无法从《不羁夜》中认出一个PTA说是受他影响而拍摄的镜头。 一个电影不花心思在驾驭摄影机的运动上,而是更在乎电影在精神层面的触及,这种取舍现在(在PTA的电影里)看来是很明显的了。在PTA迄今为止的大多数心理层面的电影作品里,为了进入人物内心,他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这个视频在PTA之前5部作品中,各选取了一个长镜头,并从对斯坦尼康使用上加以解说,进而探讨PTA摄影风格的演变)
【视频: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作品中斯坦尼康镜头处理之演化】
【下面5段是上面这个视频的对应画外解说词(保留英文部分,便于对照视频,其实也可以单独看文字)】
在他的处女作里,PTA对斯坦尼康的使用,已经利用了摄影的戏剧特性,把Sydney的运动与其他僵尸一样坐在他们自己位子上的赌徒并列呈现。摄影机侧拍Sydney,在旁边跟着他走,我们看到他穿过了几排普通的赌徒。接着是比较广阔的视角,光与声的全景,即真实又有表现力。
这段著名的《不羁夜》开场段落,从一开始就能抓住你,镜头先是以大胆的方式显示出电影名,紧接着是没有规则地斜拍向电影院的招牌。它告诉观众,我们在Reseda,在南加州色情乡村的核心地带,但是升降镜头的漂浮感,让你感觉那不像是一个机械在拍摄,更像是你在魂不附体地游荡。 这个三分钟的段落引入了8个角色,也许我们会应接不暇,但是感觉上还是会不错的,就像你参加一个派对时,大家在一起,你不需要知道所有人的名字。PTA的摄像机太兴奋,想同时顾及到所有在场的人和事,(你可能觉得自己会发懵)不过如果你仔细看,你会注意到几乎你看到的每一个小段落,都会有一个摄影机在引导你去关注的人物或是活动区域,这样你就不会晕头转向了。而有时灯光也起着提示的作用,比如这里这个聚光灯提示我们注意到一个角色的到来。虽然有一些全景,它(总体)仍是一个线性的走位。
这个2分05秒的段落,压缩了PTA这部时长3小时的巨作的精华,它通过向前运动(的摄影机)穿过叙事的空间和时间,把5个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因为有着不封顶的预算和最终剪辑权,PTA在这部电影里体验到了一种难得的创作自由。
【私恋失调 Punch-Drunk Love (2002)】
在《私恋失调》中,PTA不再追求群戏,而着力于单个角色的塑造。但是讽刺的是,这个更简单的前提,让他的跟拍镜头有更多复杂的用途。《私恋失调》中,他有一点是得到保留的:让他电影里主演抓狂的焦虑感。但是他采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影手法,来描绘这种焦虑。这次他没有让摄影机快速移动,而是是让它带着不详地感觉缓慢地跟随着(Barry),当Barry的姐姐们跟他说着烂七八糟的话的时候,摄影机其实是不紧不慢地跟着Barry穿过她们的。
这个两分半的段落是《血色将至》里最长的段落之一,然而在这个段落里镜头只移动了几英尺的距离。但是就在这几英尺里,PTA却能创造出4个不同的景别:侧面特写要进入Daniel Plainview办公室的Eli Sunday,桌边的Plainview的有阻塞的广角镜头,Plainview, Sunday 和Fletcher的中景镜头,最后是Sunday特写镜头。每个景别的转变,都在改变着场景中主体以及角色间的动态关系。这些转变探测并且揭示着他们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