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百科 >>经验之谈 >> 从斯坦尼康处理方式演化,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生涯
详细内容

从斯坦尼康处理方式演化,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生涯

时间:2015-04-04     【转载】   阅读

  本文追溯从《赌城纵横》(1996)到《血色将至》(2007)共五部影片摄影手法的变化历程,讨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下简称PTA)是否已经摒弃了那些华丽的东西。

  在思考《大师》是如何区别于PTA早期作品时,我发现最显著的不同是摄影机的运动和展现。我相信会有人分析后发现,这部影片在多达一半的时间里,几乎都是特写镜头,而很少有镜头的运动。

  这跟他《不羁夜》和《木兰花》那种充斥着眼花缭乱的斯坦尼康镜头的炮轰时期不同。但是通过观察他电影生涯中的每一部电影,可以总结出PTA电影手法的演变。这篇文章审视了PTA之前5部作品中的一种标志性的跟拍镜头,展示了(5个段落中的)每一处是怎样体现他的摄影手法的,涵盖了从他早期电影的花哨,到(后来)比较精细的“重构图,轻运动”的方法。

  虽然《大师》里也有在百货商店的一些旋涡式的跟拍,而且后来还有一些直线型侧面跟拍,来展现那段摩托车狂飙的兴奋感,但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入镜头和反打镜头的室内戏。看起来PTA的摄像风格跟斯科塞斯,奥特曼,甚至是库布里克(PTA经常被拿来跟这几个人比较)的相同点,已经不像跟乔纳森•戴米的那么多了。其实,PTA在《不羁夜》的DVD评论音轨里,表达了自己深受戴米的风格影响,不过戴米本人倒是无法从《不羁夜》中认出一个PTA说是受他影响而拍摄的镜头。

  一个电影不花心思在驾驭摄影机的运动上,而是更在乎电影在精神层面的触及,这种取舍现在(在PTA的电影里)看来是很明显的了。在PTA迄今为止的大多数心理层面的电影作品里,为了进入人物内心,他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自己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这个视频在PTA之前5部作品中,各选取了一个长镜头,并从对斯坦尼康使用上加以解说,进而探讨PTA摄影风格的演变)

 

【视频: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作品中斯坦尼康镜头处理之演化】

 

 

【下面5段是上面这个视频的对应画外解说词(保留英文部分,便于对照视频,其实也可以单独看文字)】

【赌城纵横 Hard Eight (1996)】

 

1.jpg

 

  在他的处女作里,PTA对斯坦尼康的使用,已经利用了摄影的戏剧特性,把Sydney的运动与其他僵尸一样坐在他们自己位子上的赌徒并列呈现。摄影机侧拍Sydney,在旁边跟着他走,我们看到他穿过了几排普通的赌徒。接着是比较广阔的视角,光与声的全景,即真实又有表现力。

  这是《赌城纵横》里最浮华的拍摄段落,摄影机相当低调地被一个缄默甚至有些神秘的主体牵引着。但是PTA让这个镜头稍微给观者展示了一些Sydney的主观体验——走在赌场里的兴奋感。这是单纯通过摄像机运动来实现的对人物性格的初步展示。摄像机纵情于展示感官上的画面,同时当Sydney来到他赌桌旁时(也即这个段落结束时),摄影机展示过的内容,也已不再只是感官上的画面了。

 

【不羁夜 Boogie Nights (1997)】

2.jpg

 

  这段著名的《不羁夜》开场段落,从一开始就能抓住你,镜头先是以大胆的方式显示出电影名,紧接着是没有规则地斜拍向电影院的招牌。它告诉观众,我们在Reseda,在南加州色情乡村的核心地带,但是升降镜头的漂浮感,让你感觉那不像是一个机械在拍摄,更像是你在魂不附体地游荡。

  如《赌城纵横》的段落一样,这里的摄影风格得益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和《赌城风云》,镜头为展示历史环境而直接深入其中。但是一个关键的不同的是,斯科塞斯的摄像机追求的是纪录片似的真实性,主要通过解释性的画外音,同时(通过摄影机观察到的内容)一点一点引入事实情况。PTA没有这样,他让我们直接陷入一种感官超载的情形,让我们淹没在红黄霓虹的浮华中。

  这个三分钟的段落引入了8个角色,也许我们会应接不暇,但是感觉上还是会不错的,就像你参加一个派对时,大家在一起,你不需要知道所有人的名字。PTA的摄像机太兴奋,想同时顾及到所有在场的人和事,(你可能觉得自己会发懵)不过如果你仔细看,你会注意到几乎你看到的每一个小段落,都会有一个摄影机在引导你去关注的人物或是活动区域,这样你就不会晕头转向了。而有时灯光也起着提示的作用,比如这里这个聚光灯提示我们注意到一个角色的到来。虽然有一些全景,它(总体)仍是一个线性的走位。

  这个段落以双重高潮结束,也即动静的对抗。镜头先是从舞池侧面拍过去:一个滚轴女郎在兴奋地扭动她年轻的身体,然后画面的速度减半,聚焦到年轻的Eddie Adams,逆光中,他那年轻又俊朗的脸庞,好似隐藏在显而易见之处的惊喜,就等待着要从画面中突现(在观众眼前)。

【木兰花 Magnolia (1999)】

 

3.jpg

 

  这个2分05秒的段落,压缩了PTA这部时长3小时的巨作的精华,它通过向前运动(的摄影机)穿过叙事的空间和时间,把5个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因为有着不封顶的预算和最终剪辑权,PTA在这部电影里体验到了一种难得的创作自由。

  但是与此同时,自由慢慢变成了渴望,这种渴望弥漫在整个电影中。那是他想证明自己的一种渴望,他想做一些比《不羁夜》更棒的东西出来。而且这种渴望加快了这个段落的节奏,摄影机运动的速度比我们之前在他电影里见到的都快。我们再也体验不到那种进入角色(比如Sydney),或是融入到那些亚文化群体的狂欢(比如《不羁夜》)中的感觉。这个段落里,相当于是一场5个被安排在6个不同组合中的角色们的接力。随着(摄影机的)单线运动,画面焦点在他们之间平滑地转换。

  表面上,这个段落看起来是想展示好莱坞电视演播室的内部,但是它不在任何地方多停留,不给你提供细节,它展现出来的更多是人们工作和移动的焦虑感。在任何潜在的兴趣点上,镜头都会快速的移开。这个段落,影片想同时触及所有地方,但是不强调任何一处。吸引人的是摄影机那绝妙的运动本身:为了运动而运动。

 

【私恋失调 Punch-Drunk Love (2002)】

 

4.jpg

 

  在《私恋失调》中,PTA不再追求群戏,而着力于单个角色的塑造。但是讽刺的是,这个更简单的前提,让他的跟拍镜头有更多复杂的用途。《私恋失调》中,他有一点是得到保留的:让他电影里主演抓狂的焦虑感。但是他采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影手法,来描绘这种焦虑。这次他没有让摄影机快速移动,而是是让它带着不详地感觉缓慢地跟随着(Barry),当Barry的姐姐们跟他说着烂七八糟的话的时候,摄影机其实是不紧不慢地跟着Barry穿过她们的。

  不像PTA之前的电影那样,这次的主人公不再处于画面中间位置,而是被放到了画面的边缘。摄影机这种缓慢的移动,让我们可以不仅跟随他一人,还可以看清他在周围晃晃悠悠的姐姐们。而且也可以让PTA来使用这个段落的空间:注意这里他的一个姐姐在从画面外的一个方向跟他说话,与此同时另一个姐姐从另一个方向悄悄入画。这种侧面推拉创造了一种与向前运动的跟拍镜头相反的运动,一种多方向的戏剧张力,成为了PTA的新绝活。

  在这个向前的推拉镜头中,这一点更加突出。在这个地方我们真正地看见Barry左右徘徊的挫败境遇。这好像是PTA在用Barry作为一个银幕上的代表,用来挑战和复杂化他那向前运动的摄影习惯。

【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5.jpg

 

  这个两分半的段落是《血色将至》里最长的段落之一,然而在这个段落里镜头只移动了几英尺的距离。但是就在这几英尺里,PTA却能创造出4个不同的景别:侧面特写要进入Daniel Plainview办公室的Eli Sunday,桌边的Plainview的有阻塞的广角镜头,Plainview, Sunday 和Fletcher的中景镜头,最后是Sunday特写镜头。每个景别的转变,都在改变着场景中主体以及角色间的动态关系。这些转变探测并且揭示着他们之间的关系。

  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给观者提供多个视觉焦点,如这个“动态图像和眼运动”工程的科研演示所示。这项工程通过追踪参与实验的那些观者的眼球运动,来统计在每一帧画面中,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哪里。这种稳定的焦点的多重性,跟PTA早期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他早期作品里会有一个明显的焦点抓住我们的眼球。

  这个段落的摄影也许不像他早期电影那样浮华,但是画面的活力和能量就在那里,蕴藏在缓慢移动的镜头里,它平稳地构建起戏剧的冲突,进而推动着(这种冲突)走向释放。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2983456614
15829721548
18049429172
- 工作室主
- 片场总监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关注老虎庙纪录片官网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