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确定一个镜头的长短,经常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从理论上说,镜头长可以长到整个电视节目的长度,短可以短到只有几幅画面的长度。但是编辑不会采用一个镜头到底的做法(当然也不会走另一极端);应对两种因素进行考虑,最后确定每个镜头的具体长度。
(一)考虑观众收视的需要
镜头构成的景别由于视距的不同会有变化,这也使镜头的内容有繁有简,镜头的长度也应相应有长有短。如果是大景别,如远景、全景,镜头内反映的内容复杂些;而小景别,如近景、特写,镜头内反映的内容就单纯些。镜头内容的繁简在决定镜头长度时是必须考虑的。内容复杂的镜头,如果剪得太短,观众还没来得及看清楚镜头就切换了,观众就有仓促、急迫、喘不过气的感觉;内容简单的镜头,如果剪得太长,观众已经看清楚、看明白了,再延续下去,就会形成拖沓印象。
专家曾对标准镜头所拍摄的固定画面进行了视觉实验(条件必须是固定镜头,如果是运动镜头,会有起幅落幅的问题,就很难确定了),可以得出以下参数:
标准固定镜头不同景别看清楚镜头内容的时间
景别: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时间:7~8秒、4~5秒、2.5~3秒1~1.5秒
因此,在剪接时,首先必须考虑依据景别来确定镜头的长度。当然这里讲的是一般的情况。在具体编辑过程中,由于画面内多元素的复杂程度不一,也会影响到吸引观众注意速度和观众看清画面内容的时间。譬如,相同的景别,因为画面中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声源的多少、对内容的关注程度等内容因素,以及画面构图的复杂程度、光线的明暗、动作的快慢等造型因素的不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吸引观众看清同一景别中画面内容的速度。因此在编辑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决定镜头的长短。
(二)考虑新闻的内在节奏
节奏本指音乐节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变化现象。电视新闻的节奏是指内容和形式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张弛、动静等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它能给电视观众造成一种或激动、或平静、或紧张、或松弛的心理感觉。
电视的节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叙述性节奏,即以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进程为依据的节奏,具体地说就是电视节目中事件、情节发展的强度和速度的变化使观众情绪随之紧张或松弛,形成节奏;另一种是造型性节奏,即由摄像机和主体运动,镜头切换以及音响、特技运用等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而形成的节奏。针对电视新闻编辑而言,主要是指后一种节奏。
电视新闻虽不同于文艺作品,但同样也要讲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同主题的新闻应有不同的节奏,不然就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严重时还会出现政治错误。
重大的会议新闻,如党的“十五大”报道,内容严肃、气氛庄重,节奏就应沉稳、舒缓,景别宜大不宜小,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要从容不迫。这类新闻,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沉稳、舒缓的节奏便于观众去思考新闻的内容。
“六一”儿童节的新闻报道,节奏应该活泼、欢快。儿童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未来,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特写和近景,去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角度也应多变,以表现孩子们的活力和朝气。
看一位歌唱家表演浪漫的歌剧,观众会希望镜头选择时尽可能舒缓,以便合上优美的歌声和浪漫的情调;而介绍一场摇滚演出,因节奏感十分强烈,所以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就需要快切,镜头不能太长,只有这样才能重现现场的火爆场面。
如果上述诸例中不考虑镜头长度,不讲究什么外部节奏,则电视新闻的内部节奏也将被破坏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