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电影导演 杜海滨时间:2015-03-23
早年杜海滨是一个内向、蔫巴、喜欢画画、学习很好的小孩。初中那会儿,是他记忆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84、85年,刚改革开放,人的思想有一点变化。以前都是比较统一的,那时开始解放,赶时髦,高跟鞋、紧身裤,社会上出现了特别世俗气的东西。实际上过去是被过度压抑了,精神上是一下子地断裂”。 一入初中,他成了一个叛逆、不听话的小孩,抽烟,打架,交女朋友,“现在看来不算什么,那时我家里的压力非常大,我爸都快被我弄疯了。整天出去跟人打架,一帮人打,我旁边有一帮这样的人,互相效仿。我做了很多我爸认为的坏事,学习也下来了”。 初二时,他在叛逆的道路上走得特别远,“过早看到、经验了很多东西,血腥的、暴力的、男女情感的种种经历”。他父亲是知识分子,不明白家里怎么出了这样一个孩子。父亲不时跟踪他,还买了一本名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书来分析他。 初三时,他的姐姐问他将来做什么。一句话点醒了他,他决心退出“江湖”,“但有所谓的江湖恩怨,你想收身没那么容易,很多人会来找你,有些事还牵涉到你”。 上高中,他迷上了风靡一时的霹雳舞,每天晚上练得很刻苦。跟一个同学组成双人霹雳舞,参加宝鸡市的霹雳舞比赛,得了二等奖,但学业因此耽误了大半。只有画画,他一直没耽误。在家里,他自己有一间独立的房间,是他的画室。先学国画,再转学油画。 之后他成了高考专业户,考了六年才考上。先是考美术学院,接二连三地落榜。期间去广东打过工,还是心有不甘。1996年年初,他去汕头打工,从北京转机,住在北京的朋友家里,生了病,没有走成,听说北京电影学院在招生,于是报名考试,过了。1996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系学习。大学期间看了很多电影,“原来看的是好莱坞电影,也能看,但觉得跟你的生命经验毫无关系。艺术电影完全不一样,但缺乏去读懂的渠道,比如戈达尔的电影,怎么能这么拍,很难进入。包括国内陈凯歌、张艺谋的电影,也是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的,都是历史时期的,隔了几十年。” 作品: 1999年,纪录片《窦豆》,45分钟。 2001年,纪录片《铁路沿线》,120分钟。 2002年,纪录片《高楼下面》,100分钟。 2003年,剧情短片《北京纪事》,40分钟。 2005年,纪录片《人面桃花》98分钟《电影\童年》86分钟。 2006年,纪录片《石山》123分钟。 2007年,纪录片《伞……》,110分钟。 2009年,纪录片《1428》,115分钟。
获奖情况: 2007年,纪录片<伞>入选2007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单元”、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获评委会特别奖等。 2009年,纪录片<1428>获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纪录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