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自由旅行者(03)
“1945年,共产党为了战略防御需要,号召农民去拆城毁城。”
“1952年,凤凰城的战略位置越来越淡薄,因为没有煤炭资源。政府就撤出了凤凰城。”
“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来‘破四旧’全城竟然已无可破之物,后来就把我家父,我大爷爷这样的人绑去当四旧给处理了。”
……
董小白因为无法为我们提供任何关于凤凰古城的历史资料而遗憾万分。其实该遗憾的更在于我,因为找到董小白之前,据城中人说“董小白若是不知道了,那城里就没人知道什么啦。”
董小白刚六十岁,花甲,人瘦,显机灵,好动,一刻不停,肢体辅助言语,表达生动了得!
董小白坚称自己有大名,叫董志刚。城中人却从来只叫他小白,小名。虽然他16岁上就当村干部,20来岁就上北京,下上海,“我也耳濡目睹许多世事。”董小白说自己很知道些国际国内。兴许因此,董小白在采访开始不久忽然想起要我们掏身份证件看看。我们满足了他,想到我们并非黑人黑户坦然十分,却不想董志刚看身份证看得浮皮潦草,反倒叫我有了失落。
董小白读书,读且杂极,桌面摆着的就有《了凡四训讲记》是一和尚写的,《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文件选编》是党给发的,还有《崇尚科学 远离邪教》、《森林防火宣传手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教程》、《因果图鉴》、《玉历宝钞》。董小白甚至翻开一本躺在桌上的撕历,五月十一日,农历四月初九。董小白指着当日撕历的黄历部分,意思是说“这个也读”。
董小白说村里比他年岁大的没文化的多,有兴趣凤凰城历史的没有。他呢?也只是道听途说,“在你们面前班门弄斧啦!”显然熟谙所有中国人无论有无文化都很拿手的卑亢不惊。拍摄董小白的时候,他的倩影总在镜头前最大范围内横竖挪移,我因此追踪得很累,后来就想到一词儿——会动的电影!
董小白已入花甲,在一个不断创造着文化荒漠,却只保留实用历史和功利历史行为的国度里,这已经是一个难得的“知情人”了。我因此对董小白说:“我们交个朋友,我以后还要回来的。我说这话毫不虚妄,自2007年第一次骑车闯入古城至今,我已三次走来。而每一次来,都看到一次新的文化屠杀。我一直不忍断论“屠城”,但凤凰城所能给予我的又有什么呢?
弥足珍贵的小脚
五月七日离京,八号夜摸黑入凤凰城。
2007年,第一次骑单车至此,曾在女人华氏家歇息,华氏女人开客栈。那夜连吃带住仅收我十元。夜里和华女人闲谈,谈居家光景,谈生活细碎。言语中,华氏女人多少流露些怨气:小杂粮收成的长长短短,“新农合”政策是好,可又难能实惠。还说起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只自己在家操持,多有难处……后来我把这些写在当日的博文里,搜狐推此文到首页,重命名“老虎庙和少妇一夜”,一时成友人谈资,十分尴尬。09年,再赴凤凰,随行有制片人斯蒂文[美]跟拍,车停华氏门前,碍于面子,与华氏宅门咫尺而过,却不好谋面,这就酿就除遗憾之外的一份想念——都是人给糟的。此行又摸黑进城,距上次已去两年,凤凰城静寂有如死城,有心再到华氏女人处打尖,却难能从千篇一律的门楣上辨别出个别来。一位夜行人告知城东南方有移民开办旅馆,遂驱车前往,当夜下榻李氏老妪厢房。
李氏老妪年近九十,自小生长在凤凰古城,并非移民,夜行人所指显然有误。
初见李氏,最深印象是老人有一双弥足珍贵的小脚。算起来老人该是民国八年诞辰,都市里这时期之人尚健在者少,小脚女人更是多年不见。想必看老人小脚且表露惊异的眼神多了,老人也不再有旧时期女人的封闭和羞涩,这多少免除了我拍摄小脚特写时的顾虑。老人甚至在那一刻停止走动,安静着面对我的镜头。我当然很感激,亦有抱歉情绪流露,却见老人那布满面颊的皱纹沟壑间,浮现出分明是热情的笑意。
李氏老人随儿子、媳妇住进如今的新房(旅店),一间私用,另隔出三间供旅店客人使用。我进驻当夜,客满,客人中几位女宾就直接和李琳老人同床,并不有客商里外之分,这也是小城客栈的特点。住宿费不贵,一床一宿20元,不含饭食,洗漱用品客人自备。
李氏老人耳背,且听不太懂国语。好在来山西的次数多了,连猜带懵我也知道了点儿这里的故事。
李氏老人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自打出生,就只在凤凰城东西南三个门洞间的城郭里走动(凤凰城只有三门)。
老人已经记不太清凤凰城兴于那年,衰于何时,只说孩子们有出息,快死的她也如今住进了好房子。我从李琳老人的儿媳妇那里却得知另一番情形。
这些年,政府忽然重视起对凤凰城的旅游商业开发。一边大兴土木,一边在城圈内的东北角辟出专门的移民居住地。李琳就此成了凤凰城里的移民人口。李琳的儿子、孙子打工挣了点钱,花六万在移民大道上买下这套街面房,从此开起了旅店。李琳的旅店里常住的是大货车司机,从内蒙古清水河方向开来的大货车司机多做煤炭生意,也只有愿意麻烦的,我是说从国道109岔出去拐进凤凰城的路险因此麻烦,再就是和我一样来上一次就有了凤凰城情结的杂人来此打尖。住一宿,二天天不明就又告离,东往右玉、绕左云,直抵山西大同。
住李琳的旅店还算便宜,虽还嫌缺这少那,但毕竟只要20元。对司机是值得的,却不知未来按政府的意思是要吸引更多专程来游的旅人,那么李琳旅店将面临的不光只是价钱问题,而是服务的全面升级。关于这个,李琳的儿子想到过没有,毕竟他也是将近七十岁的人了,这个大潮他跟得上吗?到那时,李琳旅店还能开得下去吗?我问他们,他们很茫然……
李琳的旅店因了大货车司机的光顾而兴隆,也可能因了这个五百年古城的商业开发而面临绝境。凤凰城的居民大概不会多想这些。因为那尚嫌遥远。
我花费很多时间为李琳老妪拍照她的小脚,我心底很清楚,这样的人、事、物不会再有,每分每秒都在消失着。就像这座古城,在人为开发中消失着,我不会以为他们在做的就是建设性的,或者说是一种进步。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正不断被上演。
我因此认为,李琳老妪的小脚弥足珍贵。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