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虎庙纪录片工作室举办6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观摩会时间:2023-12-23 老虎庙纪录片工作室于12月23日在家中举办了第6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观摩会。朋友们济济一堂观看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由王兵导演拍摄的纪录片《青春【春】》。 该片于2023年5月18日在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青春》聚焦于距离上海一百五十公里湖州市东部的服装产业聚集地——织里。三十年来,各地的劳工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涌入织里镇,服装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乏外地人的身影。除了中等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这里遍布小型的童装作坊。许多来自安徽、河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季节性地来到此地务工。他们大多二十岁左右,操着不同地域的方言,在童装作坊从事童装加工工作。那些童装作坊的门店、车间和宿舍通常在同一栋小楼中,工人的私人生活和工作发生在同一个场所内,他们每天在车间里度过十多个小时。在他们密集劳动的夹缝中存在着友谊或恋爱关系,这些事物随着季节更迭及家庭压力而建立,崩解。 该片是2014年到2019年间王兵在浙江湖州织里镇拍摄的,与王兵2016年的纪录片《苦钱》是同一个城市。主题也跟《苦钱》一样:年轻的服装厂工人,但没有拍摄同一群人。拍摄团队有6人,3个人用3台摄像机同时拍。 2014年9月,王兵来到织里拍摄。前3个月有点困难,但王兵和当地的一些老板打成一片: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果摄制组不打扰他们的生意,他们就不会关心这部电影,也不会关心影片会不会展示他们员工的工作条件。织里的拍摄集中在前三年,2017年之后,王兵团队陆陆续续补拍了一些。 《青春》是一个总片名,包括三部影片,分别是《春》(时长210分钟,即此次参赛影片)《苦》《归》,总时长9小时40分钟,拍摄素材有2600多小时。 主创团队 导演:王兵 制片人:索尼娅·布赫曼、毛慧、尼古拉斯·德拉莫特、文森特·王 执行制片人:王阳 联合制片人:Gilles Chanial、Denis Vaslin、Fleur Knopperts、王佳、乔翠 摄影:前田吉田、单晓辉、宋阳、刘贤辉、丁碧涵、王兵 剪辑:Dominique Auvray、王兵、徐冰元、龚丽约 声音:Ranko Paukovic 发行:Pyramide International 影片评价 充满着弗里德里克·怀斯曼式的细节。即使表达简洁、篇幅很长,但影片还是引人入胜。随着人们对世界范围内纺织业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纺织业工人待遇的关注,关于服装工人的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或许会大量出现。《青春》是对这一子类型电影的一大贡献 。(《好莱坞报道》评) 影片中揭露了服装厂内的低劣环境,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控诉服装贸易中的虐待行为,而是某种微妙的社会表达——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递进以及某种文化的生产。王兵对他镜头下的青年采取了冷静、客观的态度,他没有对青年们做出判断,也没有为他们所劳动的系统做出判断,它的影响是低廉的,没有刻意去寻找优美的画面 [8]。(Deadline评) 用密集而重复的生活片段哀叹被扼杀的希望,同时思考这种青春活力如何经受、克服或完全被资本的齿轮碾碎。王兵的信息非常明确,他对于探索新的季节和揭示新画面的承诺以一种少见的悬念结束,这在严肃的艺术纪录片中并不常见。但它也让你清楚地意识到,《青春(春天)》虽然长达三个半小时,却只是整个故事的三分之一。(《IndieWire》评) 影片跨越五年的规模和社会现实主义细节可能会让人应接不暇,但年轻工人的希望和理想主义仍令人感动。(《卫报》评) 王兵对中国纺织业青年群体的展示既有启发性又令人不寒而栗,但也有点牵强,其重复效果有些多余 。(Les Fiches du Cinéma副主编评) 王兵是21世纪中国大陆另一位最重要的电影导演。随着这部电影的主题变得更加清晰,我们逐渐适应了他那严格的手持摄影风格和人物之间充满活力的真实互动,它的普世品质变得愈发明亮。《青春》是关于在劳动中保持尊严的作品;只需观察人物们多么频繁地微笑即可 。(Cineuropa评) 视点切换过于频繁。王兵的重点不在于任何个体,而是对青年劳动力作为社会现象的研究。这是一种合理的意图,却也是一种泄气甚至非人性化的体验。中国服装制造车间里年轻员工生活的重复、单调节奏,是这部广阔纪录片的触人心弦之处,但也是其问题所在。(《综艺》评) |